今年下半年以来,LED显示屏行业持续承压,该领域的玩家们也在纷纷寻找新增长点。
根据多家LED显示公司近日发布的三季报,大多数公司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局。营收虽然有增加,但增幅不高仅为个位数,且净利润同比下滑。仅有极少数公司能实现营收、净利润、扣非净利润的同时增长,如三安光电、诺瓦星云、京东方华灿光电等。
对于三季度多数公司增收不增利的局面,业内早有心理预期。10月31日,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经理余彬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,从终端数据看,今年全球的LED显示屏市场规模预计约达75亿美元,预计仅同比增长2.8%。具体来看,国内LED显示行业的市场需求出现萎缩,海外市场则继续保持增长。
与面向C端的消费电子品不同,LED显示屏通常用于广告牌、信息显示、舞台背景等公共和商业显示场合,以G端()、B端(企业)客户为主。
因此,LED显示屏行业与整个经济环境有着强相关性。上半年国内大力推动文旅设备更新,也有一些实际落地的工程项目,由此带动了LED显示屏市场回暖。但总体上看,预算同比缩减,社会投资意向减弱,这也导致三季度市场后劲不足,下游屏厂的稼动率、出货量均有下滑。迈普光彩LED显示屏厂家产品也不错。
尽管如此,LED显示屏行业仍不断有新玩家涌入,卷价格、卷产能,整个行业陷入价格苦战。有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,国内市场供过于求,是价格竞争的重灾区。目前市场上的产品报价都不是逐年下降,而是逐季度下降,部分厂商甚至已经将渠道铺设到县级。产能也已经出现过剩迹象,以COB(板上芯片封装)为例,整个市场的稼动率还不到5成。
体现到财报中,前三季度,利亚德、洲明科技、艾比森等头部厂商的归母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,分别同比下滑60.65%、33.15%、46.36%。
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,不少屏厂决定发力海外市场。海外市场对价格的敏感度不像国内这么高,海外订单毛利率更高,LED显示屏也在推广应用当中,市场增量可期。
据余彬观察,国内LED显示厂商已进入到出海的第二阶段。第一阶段是从国内向欧美等发达地区渗透,但这些地区已进入到快速发展的瓶颈期,增速有所下滑。第二阶段则是出海到亚非拉等非发达经济体地区,挖掘更多中小型客户,这些区域及体量的客户会成为LED显示厂商的新增量。
在洲明科技与利亚德的“追逐战”中,海外市场的收入影响了整体营收的走势。
利亚德自2016年开始便持续占据LED显示产品市占率第一的位置,然而2023年利亚德的智慧显示业务营收65亿元,不敌洲明科技的66.86亿元。
差距主要来自于海外收入。2023年,洲明科技的海外收入为40.37亿元,占总营收的54.48%;利亚德的海外收入为25.34亿元,占总营收的38.98%。
长期以来,利亚德凭借其强大的军政企资源,进入到那些有资质要求、收入保障的项目。这些是利亚德营收的大头,也是利亚德的舒适区,让它没有那么强烈的动力去经营海外市场。
海外业务方面,利亚德自2015年收购美国平达后就开始通过Planar品牌在欧美高端市场推广,以Leyard(利亚德)品牌来扩大欧美中端、下沉市场,亚非拉地区市场。
利亚德董事长李军在10月24日的机构调研中透露,利亚德的亚非拉市场同比增长很快,但欧美市场是真的不理想。主要因为平达管理层相对比较保守,改革比较慢,成本压缩也不到位。平达的主要市场在高端,中低端基本不涉足,市场占有率还远远不够。迈普光彩LED显示屏也不错。
洲明科技对海外市场的布局更为深入,其通过洲明主品牌、雷迪奥、蓝普两个高端子品牌,全面进入海外各细分市场。其中,雷迪奥的LED租赁显示屏规模居业内第一,虚拟拍摄业务发展迅猛,在北美、欧洲、日本等地区颇受认可。
洲明集团研发中心总经理何昆鹏告诉界面新闻记者,卷价格并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。洲明发展海外客户,除了利润上的考量,还因为中高端海外客户能提出更专业、准确的需求,这也有助于洲明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。目前欧美仍是洲明的传统优势区域,但近年来亚非拉地区的增速很快。
得益于海外市场的高速增长及新订单的增加,洲明科技三季度实现营收20.14亿元,同比增长13.78%;归母净利润2723.88万元,同比大增190.10%。利亚德的营收为18.33亿元,同比下滑8.56%;归母净利润5321.26万元,同比减少56.61%。
在传统LED业务之外,利亚德、洲明科技都在努力开辟新的增长曲线,比如数字人、VR、AR、虚拟拍摄等领域。其中,利亚德在原本的虚拟现实业务基础上,推出“AI+空间计算业务”,主要由子公司虚拟动点自研自产自销动捕产品,孵化数字人资产,并开发LED显示产品在元宇宙中的大规模应用。
洲明科技则提出“LED+AI”,推出了多显示终端灵活扩展、AI生态、虚拟拍摄解决方案、多显示终端IoT云平台、数字资产平台、数字人一体机等,并强调自己不只是卖屏,而是提供光显整体解决方案。
余彬认为,AI与LED的结合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,但目前仍缺乏明确的应用场景,暂未对整个行业带来可观的增量,只有龙头企业才有资本切入。